昆明购物中心不要总想着高逼格 接地气才是长青之道

赢商网云南站 记者 张亮   2015-02-12 14:11

核心提示:购物中心应该应避免国际化、高档化、超商圈和羊头化四种过度倾向,购物中心要尽量本土化,符合当地消费习惯和文化,做成当地的生活中心、城市客厅。

  (赢商网云南站报道)过去和现在,不少购物中心出现问题,其原因归纳起来无外乎两条:一是盲目追求“高大上”,二是急于求成。购物中心定位不切合实际,既有政府规划的因素,也有购物中心自身的原因。一些政府在规划购物中心的时候定位非常高、非常细,甚至引进什么品牌也具体的规定,为了引进大品牌,购物中心必须花大力气,例如接受附加送装修、保底销售额等苛刻条件,到后来往往不欢而散,购物中心很难达到“引导消费”的初衷。需知,在城市消费结构中,大众消费占比起码超过80%,而所谓的“高消费”最多20%,在一般的三四线城市,这样的定位,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举个例子,一度曾被评为世界最大购物中心,又曾沦为媒体口中的“鬼城”,华南Mall的复活之路成为中国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的一个样本。其总经理高铁栓认为,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瞄准“高大上”必死,认为玩“高大上”在一二线城市还有生存余地,但在大型购物中心扎堆的三四线城市走不通,我们要做80%人的生意,眼光瞄准大众消费者。在赢商网云南站第五期《赢商滇峰荟》上,百丽集团李文斌也持同样的观点。

  

  百丽集团李文斌

  他表示,2014年昆明开发商的交流最多的就是购物中心 “接地气”。但是,很多购物中心开业后,初期规划都是摆造型,而实际上最需要的是消费群体,引流客群是才是最终目的。对于商户来说,物业条件要求并不多,一般的商场都能满足,关键是场内的业态配比丰富度以及品牌组合的科学性。无论是餐饮、零售,还是快销,组合一起合适就可以。另外,区位占一定的因素,但不是全部。一些购物中心很偏远,但还是能吸引客流,其实有特点、有特色的购物中心不用非得在市中心也能吸引到足够的客流。

  约会嘉年华购物公园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接地气和更亲民,并凭借更贴合社区邻里消费特色的商品品牌布局和服务,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嘉年华购物公园原名为邦力百货,2012年进行了全面改造,2013年重装开业。改造后的嘉年华,部分保持了原有百货运营的模式,同时大幅增加了租赁和自营比例。其中,所有儿童商业业态、影院和大部分美食餐饮都是自营,体验消费业态占到50%左右——主打24国环球美食餐厅、嘉美文艺影院、淘气宝贝反斗城,同时还有KTV、运动健身会所、台球俱乐部、图书城、时尚美发、教育培训等业态,这些流量入口为购物中心吸引了大部分人流。

  

  嘉年华董事总经理彭梓朔

  嘉年华董事总经理彭梓朔认为:“全球很多成功的购物中心都是牢牢抓住了普通大众,购物中心永远是要针对中低端客群的,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喜爱和欣赏自己的客群。我们不能成为昆明最大的卖场,但我们却可以成为最好的社区型购物中心。”

   “大家都有盈利的诉求,回到具体问题上要怎么再握手?其实,最起码的一点就是租金和营利扣点,要平衡好购物中心与零售商的利益链条。第二,作为商户也是需要三年左右的养商期,这就需要双方的配合,慢慢成长。”李文斌还认为,购物中心应该注重商业理念的提升,关注如何更好地与零售商的协同合作,吸引消费者,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寻求购物中心、零售商、消费者的三方共赢。应避免国际化、高档化、超商圈和羊头化四种过度倾向,购物中心要尽量本土化,符合当地消费习惯和文化,做成当地的生活中心、城市客厅。

  确实,购物中心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化与当地性”的产品,而每个城市的消费者的需求完全不一样,因此,认真仔细的做好项目前期详尽的市场调查、切合实际的定位、实实在在的业态组合规划,不要总想着去引导市场,市场无须你引导,他是一个有一定规律却自身充满变化调整的法则。市场永远是对的,商家只能用迎合市场的心态做定位、规划,这样才能成功。简单复制显然是行不通的!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