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化城希望之声:政策、资金、规划都应有支持

云南信息报   2014-09-10 08:47
核心提示:记者走访昆明周边的“老村落”发现,“一颗印”彝族老村希望之光闪现,有百年老村无奈忍受着老宅、老庙、老街道破败落寞尴尬现实。政策在哪?资金何来?规划方向又是怎样的?这成为老村新生中,被问的最多的问题。

  3万多年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建城史,这是昆明所拥有的厚重“家底”。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与这座城市擦肩而过的人,这些年来不断在被人们发问,“你的‘历史’在哪里?”

  昨日传出消息,《昆明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等待审批通过之中。备受关注的是,昆明全市域范围内的25个历史村(镇)将有望得到属地政府的保护开发和专项规划。

  记者走访昆明周边的“老村落”发现,有已经引入企业进行保护开发的600余年“一颗印”彝族老村希望之光闪现,也有百年老村无奈忍受着老宅、老庙、老街道破败落寞的尴尬现实。政策在哪?资金何来?规划方向又是怎样的?这成为老村新生中,被问的最多的问题。 

  化城老理发店里的剃头师傅。

  呈贡化城

  最小的“县城”装满老“古董”

  在从马金铺前往澄江的路边上,有这么一座“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历史文化名村——化城。老村化城明末清初时被称为“归化县”,它曾是云南省内最小的一个县,现在的人口不过3566人。这座被列为了全市域范围内的25个历史村(镇),人口和面积虽然很小,但在这座小村落中,至今还留存着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穿心阁、天王庙、文庙、城隍庙、土主庙和大佛寺等等都是百年前留下的古老文化建筑。如今的这座村落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整个村落稍显落寞。

  百年古村落如今落寞不堪

  彼时这座小村落也曾经繁华过,一个月几次的集市赶街十分热闹。可如今的化城村,却热闹不再。高高低低的农村小洋房和破旧的老房子交错着,老房多年未修缮,坑坑洼洼的村路,脚下的青石板早已被磨灭,临街的房子一层全用来做了铺面。原有的历史老街风貌早已随着岁月渐渐的消逝而去。

  “老街现在保留的不多,虽有着百年的历史文化,但以前对于化城村来说,没有相应的规划,越来越多的人将古色古香的老房子翻修成了小洋房,小洋房越来越多,整座村子现在风格不一。”在化城村生活了42年的周友明,是化城村人,也是化城村村委会文书。化城村百年历史文化的逐渐落寞,也看在他的眼中。

  如今还能在化城村感受得到百年历史文化的,就是那座伫立在村中央,始建于光绪年间的“穿心阁”。“穿心阁”楼座四面皆为通道,车、马、行人畅行无阻,历经了128个春、夏、秋、冬,还巍然屹立在这块土地上。1986年5月13日被呈贡县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穿心阁完整保留了传统的建筑结构,具有古文化特点,还有丰富的绘画、雕刻艺术,是化城县的重要标志,是研究地方历史沿革的实物证据。2008年苏黎世市长在观看了阁楼后,对阁楼的历史价值大为赞赏,并捐赠款项再次复修,如今阁楼门窗、扶手就是在当年进行翻新的。

  穿心阁周围,现存至今的还有一座书院和文庙,书院如今已经出租给私人了,文庙也稍显落寞。当地曾有“一阁七寺”的景观,但现在的武寺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不在了。除了这些还保留下来的是百年不变的赶街。

  发展旅游小镇想法很早就有

  据村委会文书周友明介绍,化城村常住社区人口有3566人,近几年来周边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最多时在这个村落达到了4000多人。从很早以前开始,化城村都是以务农种植蔬菜为主,后来菜地被征之后,村里一半的人都选择出去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并没有什么收入来源。

  “化城有很多百年的历史文化,看到大理那些地方旅游发展得十分好,很早以前就已经有要发展旅游小镇的想法。”周友明说,发展旅游小镇能给化城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如果能发展成为旅游小镇,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最为受益的。

  周友明说化城村平时也会有很多旅游者过来旅游,有的是去澄江路上经过这里,特地下来看一看,吃碗豌豆粉的。还有老外会专门过来旅游。

  但说到要将马金铺化城村发展成为旅游小镇,规划多年以前就有了,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阻碍就是资金。

  难题

  资金从哪来

  要发展旅游小镇,首先就得先把文物给保护起来。周友明带着记者走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建筑,除了“穿心阁”保护得较为完好之外,其他的百年建筑都已落魄。文庙是化城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多年来却因为没有资金修缮,整个文庙如今已然破旧。“如果要修复当年文庙的风采,除了资金外还涉及到很多问题。”周友明坦言保护现有的文物来打造旅游小镇,除了要维护修缮现存的古建筑外,还要对文物周围的民居进行统一的规划,不是像现在这样风格不一,建筑参差不齐。周围的居民区保留具有文化价值的,不具备的将进行拆迁清除。如果要发展旅游小镇,配套设施也得要跟上,这又得花另一大笔钱。

  资金从哪里来?这是化城村村委会最为头疼的事情,一开始曾有人说可以进行投资,可是后来就没有消息了,而后主管化城村的上级部门表示开发旅游小镇资金方面由村委会自行解决。但目前也没有个具体的说法。发展旅游小镇这么一大笔资金又去哪里找呢?

  谁来出规划

  走在化城村古老的街道上不难发现,很多古色古香的老房子相当一部分已经歪歪扭扭,有的上了锁,有的整体倾斜,有的直接标识危房。据介绍,为了保护穿心阁所在老街区的建筑风貌,政府在几年前就将其圈入“紫线”历史街区保护范围,老房子里的不能随便翻修、也不能拆迁。当初相关部门对化城村的规划就是把它当作古镇来做,所以周围的老街区个人不能动,不能改。这可让当地的居民犯了难。

  现在老街区的老房子保留下来的很少,有的都已经成为了危房,下一步该对这些老街区的房子进行如何处理?村委会表示现在并没有详细的规划出台。

  据了解,曾有相关部门拟对这一楼阁所在的村寨进行整体保护,初步决定将这里的3000余村民搬迁到新规划的小区。可是这一规划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实现。 

  乐居村遗留下来的老房子。  

  乐居村里正在修复老宅子的工人。

  团结镇乐居村

  “一颗印”彝族老村期待复兴

  乐居村位于昆明西北郊,是西山区团结街道办事处龙潭居委会下属的一个村民小组。乐居老村是乐居彝族村民原来居住的一个村子,整个村子建于一个小山坡上,民居建筑顺山势而上成带状分布,随地形起伏,高低错落,连接这些房子的是一条条石板路。

  由于年久失修,倒塌严重,绝大多数村民已搬出老村。据《龙潭志初稿》记载,乐居老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元末明初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村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军进入云南,龙潭被划为昆明县右所垦区的石鼻里,同时也将生活方式、建筑形式带到了这里。北方的四合院文化融入当地风土,形成“一颗印”式建筑形式。

  何谓“一颗印”,是形容建筑物的鸟瞰形态,平面近方形,犹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章,方方正正,犹如一颗印。“一颗印”是老昆明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形态,与北方“四合院”并驾齐驱,列入中国五大民居建筑类型。

  在山坡上,乐居老村连片的“一颗印”建筑共有80多栋,其中30多栋“年纪”已经超过200岁,40栋“年纪”超过100岁,连接这些老房子的石阶路有50多条。

  记者沿着石阶路往山上走发现,每栋房子都多多少少存在破损的情况,轻则窗户破损,墙皮脱落;情况严重的房子坍塌的只剩下房子的骨架,由于老村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一条条石阶路上长满了青苔和杂草。

  据悉,在2011年,乐居老村被划入紫线保护范围,明确了21.49公顷保护开发范围。这意味着,无论是村民还是开发商都不可以随意改造乐居村老建筑的风貌外观。同时,乐居老村在2013年进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榜单”。

  进展

  村企合作老屋变“活”

  记者顺着蜿蜒的石阶路往山上走发现,在老村内几乎没有人居住,如今老村的修缮保护已经交由云南神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乐居古彝村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

  乐居村修缮工程项目的负责人杜珍贵告诉记者,公司接手修缮工程的工作时,乐居老村几乎70%的居民都已经搬离,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去山下选址盖了新的房子,目前山上仅有5户仍然在居住,这5户住户都是老人,基本都在70岁以上,他们住惯了老房子,不愿意搬,而且修缮工作也不会进行得那么快,更不会大面积地铺开来,所以就让不愿意搬走的老人们先住着。

  杜珍贵向记者介绍说,整个老村的修缮保护将遵循抢救濒危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建新亦如旧的原则。保持乐居老村的整体风貌不变,整治村内道路和管网建设,按照整体的规划,该拆掉的附属建筑还是会拆掉,提升老房子的现代居住品质。

  “乐居老村原有的建筑过于密集,房屋间隙小,导致空气不能很好的流通,而且每排房屋之间的落差较大,将来乐居村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彝族旅游村,首先就要考虑道路的建设,还有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设置,所以部分老屋避免不了被拆除的命运。”杜珍贵说。

  杜珍贵带记者参观了几栋已经修缮完毕的房屋,记者发现,老屋经修缮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房屋仍然以土木结构为主,并保留了原有的门窗,墙面经过修葺,换了新的瓦片之后,老屋一下子“活”了过来。

  修缮完结仍需四五年

  修缮工作于今年4月1日开始进行,由于老村位于山坡上,而且村子里的石阶路又陡又窄,运送砂石、瓦片、木材等原料十分费力,到目前为止,仅有7栋老屋修缮完毕。

  杜珍贵说:“进村的路窄,而且还非常陡,车子根本无法进来,所有材料运送只能靠人工,砂子和土要工人们一趟一趟的背,木材要工人一棵一棵的扛,也就导致修缮工程无法大面积、大范围的展开,所以修缮工作进行的十分缓慢。”

  在乐居老村一侧,工程方为方便建筑材料的运送,专门设置了一个简易的缆绳,以方便材料的运输,一定程度上也缩短了时间。

  杜珍贵表示,按照目前修缮的进度,整个乐居老村修缮完成保守估计也得需要四五年的时间,相对房屋的修缮,道路的改造更具有难度,不仅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宽,而且一些不便行走的斜坡式青石板路也需要改造。

  杜珍贵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老村都会迎来不少的游客,他们当中有写生的、画画的、拍婚纱照的还有摄影爱好者,有时候还有电影电视剧来这里取景。 

  禄裱村的街上如今行人稀少。  

  禄裱村门楼虽然保持完好,但两旁的建筑则显得格格不入。

  安宁禄裱村

  人去街空 古道驿站再待鼎沸

  禄裱村,一个地处安宁城西北面30多公里的村落。禄裱村命运的沉浮都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曾经风光无限,人流如织的茶马古道上重要驿站,如今却是走遍一条街也见不到一个人。

  热闹的古驿站如今静悄悄

  从唐代起,禄裱一直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是云南茶马古道上昆明通往滇西的必经之路,成为了安宁重要的西门户、昆明的“西大门”。历史上的禄裱村经历过赵氏土巡检在安宁禄裱七代近200年的统治。大约从那个时期开始就有了现在保存在禄裱村的不少文物古迹。

  禄裱老街、清风桥(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庆丰楼、大千寺(创于明代,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建)和张氏祖祠(建于清光绪26年〈1900年〉)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文物保护价值的重要古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座小村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据现在村里年龄较大的村民回忆,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常和他们侃起禄裱村过去的辉煌。由于其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清之间,禄裱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过往马帮络驿不绝,往来商贾熙熙攘攘。加之禄裱坝子平坦肥沃,田畴万顷;坝子周围村庄星罗棋布。又有明初江南赵、李、杨、张、王等大姓的移居。这一切给禄裱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无限的商机,是禄裱古驿发展中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禄裱居民们沿着驿道两边顺街道建盖房屋,做各式各样的生意。这些房子的特点是一进两三院的土木结构。临街的是铺面,进院子后是客栈和饲马的地方。由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解放后人民公社和政府办公地点及相关部门都设置在禄裱老街,直到1978年才搬迁到新址,禄裱老街逐步恢复了宁静。

  如今的茶马古道驿道已经凋敝,没有了往日的热闹非凡,可是走进禄裱老街看到两边的古老建筑,似乎那些灯火辉煌的影像成为一幅画面呈现在脑子里,走进老街,道路两边的房屋整齐地挨着建盖,街道在坡上,顺着坡底走到坡头不过500多米,整条街就走完了,可是走遍一条街也见不到一个人,只在一户人家里传出了音乐声,几只小狗横七竖八地躺在路旁休息,就算是有人经过,它们似乎也不太理会。

  看不过来的“老物件”

  在禄裱老街前有一条禄裱河,早先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清道光六年(1826年),在当地武举人张登的倡导下拆除了木桥,第二年冬建起一座高6米,宽3.5米,长36米的三孔石拱桥。夜晚,坝子中带着泥土和稻菽芬芳的轻风吹来,有“清风拂明月,明月照清风”的韵意。因此,人们就将这座石桥取名为“清风桥”,又叫“明月桥”,至今犹存。如今,这座石桥依稀还留有当年的样子,只是已不再是重要的通道,仅仅是村民通往田间地头的一座普通不过的石桥。

  《禄裱乡志》说:当年为了保障当地居民和客商的安全,在街两头建栅子、楼房,每天晚上派两个人轮流值班守护。又在桥头建桥楼3间,派人日夜监守,防匪防盗,维护治安。这座桥楼后来被毁。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群众又根据原桥楼的样子,建造了一座东西坐向、翘角尖顶的桥楼,取名“庆丰楼”。

  不过,现在的庆丰楼没落不堪,墙壁上粉刷的灰膏脱落了,红色的柱子早已变成了浅色,柱子的油漆也被风蚀掉落。

  根据禄裱《重建大千寺正殿碑记》说:“螳川西陲有大千寺者,创于明代”,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建。解放初期曾作为西华支部联络点和办公点,因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现仅存部分残迹,2014年被列为革命保护遗址。

  禄裱村张氏祠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张氏族人集资所建。解放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学校搬迁到新址后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濒临倒塌,2003年在社会各界和禄裱村民共同捐资下重修恢复,建筑座东向西,为四合院式建筑,土木结构,灰瓦屋面,气势宏伟,布局合理。

  难题

  靠集体投入遥不可及

  在禄裱村里七零八落散布着的这些历史文物,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的村子里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在外面的世界,而这座具有着辉煌历史的小村落渐渐隐匿了,人们也不再去关注这些建筑,不过,村里的村民仍然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改变,“还原过去的辉煌。”村委会书记给出了我们这样的心愿。

  而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较强的支柱产业,因此虽然禄裱村具有茶马古道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文物保护开发价值,但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还要依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进行,另外,禄裱老街的历史文物保护刻不容缓,需要投入极大的资金来实施,靠村集体来投入是遥不可及的事,只有依托各级政府及有财力的开发商或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

  希望之声

  化城

  政策、资金、规划都应有支持

  “希望上级部门能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或是在投资政策方面给予优惠,资金的问题才可以很好解决。规划上,也希望能够有相关详细的指导,比如说这个房子怎么盖,怎么修。”

  化城村村委会文书周友明坦言目前化城村也为发展成为旅游小镇在积极谋出路,但也希望上级在化城发展旅游小镇的政策、资金、规划三方面上都能有个相应的支持,才能在完好的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基础上,给当地带来更好的发展。

  乐居村

  修缮后肯定会受游客欢迎

  杜珍贵的期许是,乐居老村经过修缮保护之后,将更方便、卫生、环保,并成为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种菜栽花养鸟、锻炼学习和劳动创造的崭新景区。

  杜珍贵表示,待乐居老村修缮完成后,会成为一个典型的彝族村落旅游地,同时配备旅游、休闲等现代化设施,肯定会受游客们的欢迎。

  禄裱村

  挖掘历史底蕴 发展农村特色旅游

  禄裱村委会里,几位地道的禄裱村民们都对将来如何建设自己的村庄提出了建议,其中,村民们认为应该以土地流转为重点,大力发展花卉、蔬菜种植,通过产业集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吸引投资。

  深入挖掘茶马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寻找商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禄裱村民小组老街的茶马古道特色古镇旅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发展集乡村生态旅游以及历史文化旅游和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特色旅游新格局,加快村里经济的快速发展。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云南信息报,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